為什麼常常拉肚子? 每天都拉肚子正常嗎?

腹瀉是一種常見的消化系統症狀,可能由多種因素引起,包括感染、飲食不合、腸易激綜合症、慢性消化系統疾病等。了解腹瀉的成因與相對應的處置方法是每個人都需要掌握的基本健康知識。本文將深入探討引起腹瀉的各種原因、腹瀉的處理方式以及預防措施,旨在提供讀者詳盡且實用的資訊,以管理和預防腹瀉帶來的不便。

摘要

部分 內容
成因 感染、飲食、慢性疾病、藥物副作用
症狀 頻繁水狀大便、腹痛、脫水
診斷 臨床評估、實驗室測試
治療 補充水分和電解質、藥物治療、飲食管理
預防 衛生習慣、適當飲食、避免已知觸發因子
注意事項 持續腹瀉超過三天需看醫生
風險因素 年齡、免疫系統狀況、既往疾病歷史
生活建議 保持足夠水分、均衡飲食、定期醫檢

為什麼常常拉肚子?

頻繁出現腹瀉的情況,往往與多種胃腸系統的問題有關。腸易激綜合症是其中一個導致長期或反覆出現腹瀉的常見病症,除了伴隨著腹痛、腹瀉等症狀外,患者還可能經歷腸道功能紊亂,影響生活質量。該病症可能與過敏反映、飲食習慣、壓力以及腸道菌群失衡等因素有關。

此外,發炎性腸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是另一組致病原因,其中克隆氏症和潰瘍性大腸炎最為人熟知。克隆氏症可能影響消化系統的任何部分,從口腔到肛門,而潰瘍性大腸炎則主要影響結腸和直腸。這些疾病通常伴隨著腸道組織的慢性炎症,這種炎症會導致腸壁受損,妨礙正常吸收和消化過程,結果就是患者經常出現急性或慢性腹瀉。

除了腸易激綜合症和發炎性腸病之外,腹瀉還可能是由腸道感染所引起,無論是細菌、病毒還是寄生蟲感染,都可能迅速刺激腸壁,引起水分和電解質的損失,形成腹瀉。例如,沙門氏菌和大腸桿菌等細菌感染,以及諾羅病毒或輪狀病毒等病毒感染,都可能導致患者出現急性腹瀉。

飲食也是引發腹瀉的一個重要因素。過量攝入油膩食物、乳糖(尤其在乳糖不耐症患者中)、過敏原(如麩質)等,都可能刺激腸道產生腹瀉反應。飲食管理和識別具體的食物不耐症是緩解這些症狀的重要方面。

此外,一些慢性疾病和醫療狀態,如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亢進,以及一些藥物的副作用,也可能造成腹瀉。對於那些因長期服用藥物而產生腹瀉症狀的患者,與醫生共同評估藥物的利弊,可能需要調整劑量或改用其他藥物。

總的來說,影響腹瀉發生的原因多種多樣。當腹瀉頻繁發生時,尋求專業醫療意見,進行適當的檢查和治療,對病因進行準確診斷非常關鍵。此外,日常警覺飲食與生活習慣的影響,能有效預防和管理腹瀉症狀的發生。

每天都拉肚子正常嗎?

每日經歷腹瀉情況,若持續超過兩週,則進入慢性腹瀉的範疇。根據醫學專家陳信佑醫師的說法,這種狀況源自多種原因。腸躁症是導致慢性腹瀉十分常見的一個因素。這一症狀可能和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壓力緊繫相關,或者與人們腸道中微生物的失衡有關。腸躁症的成因雖然多樣,但它被分類在功能性腸病的範疇,意味著這是一種非器質性的疾病。

患者的腸道結構並無明顯異常,也不會出現腸道感染、發炎或是有腫瘤生長等問題,但腸道卻顯示出消化與吸收功能的混亂。這種狀況可能造成患者經常性的腹痛、腹瀉、胃脹和不規則的大便習慣等症狀。根據陳信佑醫師的說法,約有10%的人受到腸躁症的困擾。

此外,慢性腹瀉還可能由其他潛在疾病引起,例如克羅恩病或潰瘍性結腸炎這類炎症性腸疾病。這些疾病通常伴隨腸道發炎反應,需要專業的診斷和長期的治療。還有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亢進或是某些感染病例,如寄生蟲感染等都可能導致慢性腹瀉症狀。

當腹瀉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時,醫學評估變得尤為重要。陳信佑醫師強調,適當的診斷是找出根本原因的第一步,而針對性的治療方案則有助於緩解症狀並提升生活品質。因此,如果經歷慢性腹瀉,尋求醫療專家的協助應是優先考量。

頻繁拉肚子怎麼辦?

當面臨腹瀉的症狀時,首先要警覺的是是否有食物不耐症或過敏,比如對乳糖不耐症或對特定食物如小麥、堅果等有過敏反應,這類情況下,調整飲食,排除這些食物可能有助於紓解症狀。在飲食調整方面,可以嘗試吃些容易消化的食物,比如香蕉、蘋果泥、白米飯和烤麵包這些構成易消化飲食(BRAT diet)的部分食物,以幫助穩定腸道。

另外,飲食中添加足夠的纖維可以幫助形成糞便,穩定消化系統的運行。但應注意的是,在腹瀉初期,過多的纖維可能會加重腹瀉,所以在腹瀉嚴重時應暫時避免。

由於腹瀉會導致水分和電解質流失,補充適量的水分和電解質顯得尤為重要。對於水分的補充,除了直接飲水外,還可以喝些電解質飲料或口服補液鹽溶液。避免飲用含咖啡因、酒精的飲料,這些會加速脫水。

良好衛生習慣對預防腹瀉至關重要。這包括在處理食物前後、使用洗手間後以及觸摸寵物之後要徹底洗手。在外出公共場所後,也要確保手部的清潔,藉以減少因病毒、細菌或寄生蟲引起腹瀉的風險。

如果是因為病原體如細菌或病毒引起的腹瀉,可能需要醫生處方適當的抗生素或抗病毒藥物。在這種情況下,自我診斷和治療並不可取,應該尋求專業的醫療幫助。

最後,長期頻繁腹瀉若無法通過以上的方式改善,應當考慮到專業的醫療機構進行檢查。這是因為腹瀉可能是較嚴重疾病的症狀,如克隆氏病、潰瘍性結腸炎、腸易激綜合症或某些腸道感染。專業的檢查與治療將有助於找到根本原因並給予適當的治療。

一直拉肚子要看哪一科?

若您的腹瀉情況不斷持續,建議首先求診於家庭醫學科,因為家庭醫生在處理此類常見病症上有廣泛的知識,可以進行初步診斷與治療。他們會判斷您的症狀是否與腸胃病變相關,並根據症狀嚴重性來決定是否需要進一步轉介至腸胃肝膽科專科進行更深入的檢查。

如果出現嚴重嘔吐及腹瀉,尤其可能伴隨著肚痛、食慾減少、黑色或帶血便等不尋常的症狀,或者腹瀉持續超過幾天不減輕,您應該前往腸胃肝膽科進行詳細診斷。專科醫師可以利用內視鏡檢查、超聲波掃描、血液測試和糞便分析等方式,尋找導致持續腹瀉的病因,例如腸道感染、炎症性腸病、食物不耐症或其他潛在的疾病。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過度嘔吐及腹瀉會導致體液迅速流失,造成脫水和電解質失衡,影響身體正常功能。在這種情況下,即使大量補水仍有可能解決不了問題,因為電解質如鈉、鉀和氯可能會過多流失。如果您開始感到極埠渴、口乾、尿量減少、皮膚乾燥無彈性,或有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的情況發生,請立即求醫。這可能是脫水的警訊,需要立即進行靜脈補水和電解質調整。

在這段病程中,保持穩定地給予身體足夠的流質和水分攝取是極其重要的。值得一提的是,進食易消化質地輕、低脂肪和低纖維的食物對穩定腸道環境會十分有幫助。

除了上述狀況,出現下列任何症狀也應該立即返回醫院:持續的高燒、劇烈腹部疼痛、皮膚或眼白變黃、血壓下降、意識混亂。這些都可能是疾病惡化的跡象,需要即時的醫療幹預,以防止病情進一步危害健康。尤其是老年人、幼童、孕婦及免疫系統低下的病患,更應留意這些警兆,因為他們的身體狀況更容易受到嚴重腹瀉的不良影響。

拉肚子幾次要看醫生?

若您的腹瀉狀態持續不斷超過三週,此時應該高度警惕,這可能已經進展成為「慢性腹瀉」。此種情形下,務必尋求醫療專家的協助,進行適當的診斷和治療。每個人的身體狀況差異很大,因此症狀出現的嚴重程度也會有所不同。值得注意的是,長時間的拉肚子可能是一系列健康問題的信號。例如,消化系統的慢性炎症狀況、大腸癌、甚至是一些代謝性疾病,如糖尿病或甲狀腺功能亢進都可能導致此類症狀。

在較短時間內發生的「急性腹瀉」,通常與食物或環境因素相關。消化道感染是急性腹瀉常見的成因之一,潛在的病原體如細菌、病毒或寄生蟲都可能引發症狀。除此之外,食物不耐症,如前述的乳糖不耐症,亦是常見原因。當身體無法適當消化特定成分,如乳糖,它就會進入結腸並吸引水分,從而引起腹瀉。其他如藥物副作用或過敏反應,同樣可能導致腹瀉。

無論是急性或慢性腹瀉,若伴隨著血便、發燒、嚴重腹痛或脫水等症狀,這都可能是身體發出的警訊,切勿忽視。此外,腹瀉若對日常生活造成顯著影響,或是您自感體力透支,不應拖延就醫。尤其是免疫系統較弱的人群,如老年人、幼童,以及有慢性疾病患者,他們更應該留心腹瀉的症狀,並盡早尋求專業協助,以預防可能的嚴重健康問題。

腹瀉不僅是一個單純的症狀,它可能是身體嘗試告訴您某些不正常的狀態,值得您給予足夠的重視。及時的治療與正確的生活習慣調整,可以幫助控制甚至克服腹瀉的問題。透過保持充足的水分攝取、避免已知的引發腹瀉的食物和環境因子,而在面對持續的腹瀉時,必須要進行專業的診查,找出根本原因並施以適當的治療措施。

一天腹瀉好幾次?

您若是一天之內出現多次腹瀉的情況,尤其是當大便量意外地遽增至每日10次至30次,並呈現極為稀薄的液態,甚至觀察到帶有血絲,那麼這可能是急性腹瀉的跡象。急性腹瀉的患者,往往會同時伴隨著惡心、嘔吐的不適,體溫異常升高(發燒)、頭部劇烈疼痛,整個身體感到疲憊與劇烈疼痛,還可能有劇烈的腹部絞痛。面對這些明顯的病徵,患者切勿輕視,必須儘速尋求專業的醫療幫助,以免病情進一步惡化。

對於持續性腹瀉症狀,如果超過一周仍未緩解,則可能轉變成慢性腹瀉。慢性腹瀉可能涉及更加複雜的內在原因,如腸道疾病、長期用藥副作用、食物不耐症或其他潛在的健康問題。

特別提醒,成人如果腹瀉超過三天仍未獲得改善,或嬰幼兒腹瀉超過一天,即使症狀看似較輕微,也都應立即尋求醫生的協助。這麼做可以及早診斷出可能的原因,防止脫水或其他併發症的發生,同時醫生也能給予適當的治療指導或介入治療,以維持患者的整體健康。

連續好幾天腹瀉?

日復一日,持續的腹瀉,或是時斷時續地襲來的不適,假如這些症狀超過了一週的時間,我們便稱之為慢性腹瀉。專業的醫療人員指出,成人若腹瀉超過三天不緩解,或是嬰幼兒連續腹瀉超過一天,不分症狀輕重,這時候便應該儘早尋求醫師的幫助。無論是一個突如其來的急性腹瀉,或是長期反覆的慢性腹瀉,這些症狀如果沒有被適當地治療,可能會對人體造成深遠的影響。其中包括營養素吸收不全,導致營養不良;免疫系統因無法得到足夠的養分而功效下降;重度脫水的風險加劇;身體可能因流失太多電解質而發生酸中毒或低鎂血症等電解質不平衡現象。如果腹瀉嚴重到一定程度,病人有可能因脫水導致血壓下降,進而發生休克,或因電解質異常導致昏厥,這對生命安全構成立即的威脅。

在處理這些腹瀉情況時,詳細的病史詢問和仔細的身體檢查是必不可少的。醫師可能會建議做些檢查,比如血液和糞便的檢查,以找出引發腹瀉的原因,可能是食物不耐症、疾病感染、腸道功能障礙或藥物副作用等。同時,醫師也會建議補充流失的水分和電解質,這可以通過口服補液鹽或在嚴重的情況下進行靜脈滴注來實現。除了醫學治療,維持良好的飲食習慣和避免刺激性食物也是控制腹瀉並輔助恢復健康的重要手段。

拉肚子幾天會好?

腹瀉是一種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表現為排便次數增多,糞便稀薄,急性腹瀉很多時候是由病毒、細菌或是食物中毒引起的,通常會在幾天內自然緩解。即便是症狀輕微,保持適當的飲食管理是非常重要的,避免攝入油膩和難以消化的食物,同時要增加水分攝取,以防脫水。

若是由於非感染性因素導致腹瀉,比如說長期壓力大、藥物副作用或是慢性消化系統問題,這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來處理。此外,若出現腹部持續性劇痛、大量血便、持續性高燒或脫水徵象如口乾舌燥、尿量減少等症狀,應立即尋求醫療的幫助。

正常來說,短暫性的腹瀉通常在發病後三天左右開始好轉,但要完全恢復至正常狀態則可能需要一週左右的時間。在這段期間,應該密切關注身體的變化,如果症狀沒有在預期的時間內緩解,或是出現了上述嚴重症狀,都應該及時就醫。與此同時,可以進行一些簡單的家庭護理,比如飲用蘋果汁或是雞湯等含有電解質的飲品來補充流失的水分和鹽分。

總而言之,針對腹瀉的情況來說,密切觀察很重要,合適的飲食和足夠的休息對於康復都是有幫助的。如果症狀持續不退,請務必遵循醫師的專業指導來進行治療。

一直拉肚子會死嗎?

持續性腹瀉症狀若未獲得適當控制與治理,將可能造成個體健康嚴重受損。由於腹瀉導致身體水分與重要礦物質迅速流失,長期下去,患者將面臨電解質不平衡的風險。此中,鈉、鉀、鈣、鎂這些關鍵電解質的不足,尤其對於維持神經和肌肉功能至關重要。例如,鉀的嚴重缺乏可導致心律不整,而鈉的不足則可能引發低血壓。

脫水與電解質不平衡的聯合效應還可能影響腎臟功能,增加急性腎損傷的風險,這種原本可能是可逆的損傷,若不及時治療,終可能進展為腎衰竭。此外,身體為了對抗流失的水分,通常會開始模式,在無法攝取足夠水分來補充流失的情況下,將引發血液濃縮,進一步加劇血流量的下降,這種情況可能導致心腦血管事件的增加,包括心肌梗死或中風。

對於處於特定狀態的人群,比如老年人、小孩、慢性疾病患者,他們對於水分與電解質流失的耐受性較差,因此即便是輕度至中度腹瀉,也可能很快引起健康危機。此時,適當的幹預措施,包括及時補充電解質平衡液、保證營養的吸收和吸水性食物的攝取,變得極為重要。

總的來說,持續不斷的腹瀉若未得到妥善的處理,尤其是在缺乏醫療資源的情況下,其所引起的嚴重脫水和電解質不平衡的確有可能威脅生命,必須引起高度重視並及早治療。因此,一旦發生持續性腹瀉,應立即就醫,以免延誤病情,造成不可逆轉的嚴重後果。

常常拉肚子要吃什麼?

在經歷腹瀉情況時,飲食調整尤其重要,以輔助身體恢復正常腸道功能。建議患者盡量避開一些可能加重腹瀉的食物選擇。例如含有人造甜味劑的食品,尤其是那些含有山梨醇及木糖醇的產品,因為它們會增加腹脹感並可能惡化腹瀉狀況。此外,乳製品在腹瀉期間通常也不是上佳選擇,即便個別患者並未對乳糖不耐症感到困擾,但在腹瀉期間,身體對乳糖的分解能力可能會下降。

適合腹瀉時消化的食物選擇則包括了易於消化吸收的主食,例如軟質或水煮的白米飯、精製麥製品如低纖維麵包和麵條等。這類食物提供了必需能量,並且內含的簡單碳水化合物能夠讓胃腸道輕鬆進行消化作用。至於蛋白質來源,建議選擇清燉或水煮的雞胸肉、去皮的火雞肉以及低脂的牛肉和魚肉等,這些食材不僅蛋白質含量豐富,更重要的是它們低脂肪且不易引發胃腸道負擔。

同時,不要忽略流失的水分和電解質。腹瀉導致身體水分迅速損失,進食濃稠的湯水或電解質飲料對維持身體平衡至關重要。喝溫開水或薄荷茶可幫助緩解腸胃不適,但需注重攝入量,以防因過量飲水導致胃部膨脹感。

當腹瀉情況開始好轉時,可以嘗試引入一些富含纖維的食物來幫助恢復腸道功能,如蘋果泥、熟蘿蔔等蔬果,以及燕麥這樣的全穀食品。開始時應選擇較易消化的纖維類型,如可溶性纖維,因為它能夠幫助腸道慢慢適應並促進腸胃蠕動。然而在增加纖維攝入時,必須逐步進行,避免突然大量攝入膳食纖維引起腹部不適。

最後,在經歷腹瀉後,整體飲食的復原應謹慎進行,確保每個步驟都對腸道健康有利,同時保持充分的水分和營養攝取,以支持全身恢復。實際上,在任何飲食調整過程中,如果患者有特殊疾病或狀況,諮詢醫生或營養師的專業建議極為重要。

拉肚子會自己好嗎?

經常有人問到「拉肚子會不會自己好?」,實際上不少情況下,短期的腹瀉是可以自行緩解的。當人體食入受幹擾的食物後,可能會因為細菌或病毒的感染,引發肚子疼痛和腹瀉症狀,這時候體內的免疫系統會啟動,努力將異物排出以保護身體免受進一步的侵害。這也解釋了為什麼腹瀉發生時會伴隨著腸胃蠕動增強,排便次數增多。

一般情況下,輕微的腹瀉,不需要特別治療,在數日內就可以痊癒。在這期間,適當的飲食調整如選擇淡飯、熬粥或避免油膩食物,以及保持充足的水分攝取是很重要的,因為腹瀉時身體水分流失較快。

然而,如果腹瀉情況嚴重或是持續超過幾天,且伴有嘔吐、嚴重腹痛和發燒症狀,就可能是較為嚴重的感染或其他健康問題的跡象。特別是當出現脫水現象,例如口乾舌燥、疲勞感加重、小便變少或者眼球凹陷等症狀時,就必須要立刻尋求醫師的專業評估和治療。

脫水是腹瀉時最常見也是最危險的併發症之一,尤其是在嬰幼兒和老年人群中。在這些特殊組群中,腹瀉應當格外引起重視,因為他們的調節機能較弱,對於液體的失衡更為敏感,脫水的影響也更加迅速和嚴重。

一般醫師可能會建議服用電解質飲品或口服補液鹽來補充體內的水分和電解質平衡,同時根據病因給予適當的藥物治療。治療腹瀉並不單靠止瀉藥,反而過多的使用止瀉藥可能會抑制身體排除毒素的自然過程。重要的是要識別腹瀉的原因並給予正確的治療。

即使是自限性的腹瀉,在恢復期也應當加強營養的攝入,進食易消化且富含營養的食物,逐步恢復正常的飲食習慣,並避免再次食用可能引起不適的食物或飲料,以確保腸道可以完全康復,恢復正常的功能。而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如勤洗手,以及保證食物安全衛生,也是避免腹瀉的重要方法。

拉肚子都是水怎麼辦?

當您的腹瀉狀況呈現出流質水樣時,意味著您的腸胃正在經歷極大的刺激或受到感染。此刻,最重要的首要任務是預防脫水狀況的發生。腹瀉時,身體會迅速喪失大量的水分和電解質,尤其是鈉和鉀,這些是維持身體功能必不可少的礦物質。

在腹瀉初期,您應該停止進食任何固體食物,尤其是辛辣、油膩或高纖維的食品,因為這些食物可能會加劇腸胃的不適。為時6-8小時的禁食可以讓您的消化系統得到必要的休息,並減少排便的頻率。然而,在這段時間裡,維持適量的水分攝入是至關重要的。

除了清水外,您也可以選擇口服補液鹽(ORS)來補充電解質,這類產品通常可以在藥店購買。如果家中沒有現成的ORS,您亦可自製簡易的替代品:將半茶匙鹽和六茶匙糖溶於一升的開水中,這有助於電解質的替代。

腹瀉的症狀緩和或停止後,您可以逐漸新增輕易消化的軟質食物,如:稀飯、糜糊、澄清湯、白吐司或煮蛋。最初,請以小份量進食這些食物,並且一天分成數餐慢慢吃,目的是不要過度刺激您的腸胃。

在恢復期間,仍應避免攝入刺激性強的食物如辣椒、生蔬菜、豆製品以及含咖啡因的飲品等。此外,無論進食何種食物,務必確保食材的新鮮與烹飪的徹底,以避免二次食物中毒的情況發生。

若您的腹瀉情況持續不見好轉,或伴隨著嚴重的肚痛、發燒、血便等症狀,應立即就醫諮詢,因為這可能是指示更嚴重疾病的警訊。正確診斷和及時治療將有利於健康恢復。

拉水便可以吃益生菌嗎?

關於腹瀉時攝取益生菌的效用,營養學界確實有著廣泛的共識。營養師陳怡錞提及,益生菌對於某些類型的腹瀉有著相對明顯的舒緩效果。譬如,當腹瀉為細菌感染所導致時,攝取益生菌有助於平衡腸道微生態,繼而有可能緩解症狀;而對於旅行時因飲食習慣改變而產生的消化不良導致的腹瀉,或是因抗生素使用而打亂了腸道菌群平衡的情況,補充益生菌也顯得尤為重要。

然而,益生菌並非萬能,且其效果可能依個體差異而有所不同。例如,對於由於病毒感染所引起的腹瀉,或是因為慢性疾病如腸易激綜合症所造成的長期腹瀉,益生菌的作用可能會受到限制。因此,當面對腹瀉問題時,應首先尋求醫療專業人士的診斷與建議。譬如,病毒性腹瀉常需要自身免疫系統的恢復,益生菌則可能扮演輔助治療的角色,而非主要療法。

除此之外,不同品種的益生菌對於腹瀉的影響也有所差別。研究表明,如屬於嗜酸乳桿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與雙叉乳桿菌(Bifidobacterium bifidum)等,可能對腹瀉的預防和緩解有正面效果,但仍需依據實際症狀及醫師指導來決定適宜的菌種與用量。

此外,益生菌的來源和質量亦非常關鍵。市面上的益生菌補充品質量參差不齊,選擇信譽良好及經臨床證實有效的產品,將更有利於獲得治療效果。這些益生菌補充品可能來自於飲品,如含乳酸菌的發酵乳品,或是膠囊、粉劑等形式的補充劑。無論選擇哪種形式,患者應該按照包裝上或醫療專業人士的指示進行服用,以確保治療的安全性與有效性。

總之,雖然益生菌對於腹瀉有一定的療效,但治療腹瀉的關鍵仍在於尋找並處理病症的根本原因。在選擇使用益生菌之前,了解自身狀況並尋求醫療專家的意見,將能夠確保最佳的療效和健康恢復。

總結

腹瀉是一個可能對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健康造成重大影響的問題。本文詳細介紹了腹瀉的多種成因,包括由微生物感染、不適當的飲食習慣、慢性消化系統疾病,以及藥物副作用所引起的情況。治療腹瀉時,補充足夠的水分和電解質非常重要,另外,根據具體原因進行藥物治療和飲食調整也是必要的。更加重要的是,通過實施良好的衛生習慣和適當的飲食管理,大部分腹瀉是可以預防的。長期或重複的腹瀉應尋求專業醫療幫助,以避免可能的嚴重健康問題。

常見問題

Q1: 慢性腹瀉的主要成因是什麼?

主要包括腸易激綜合症、發炎性腸病、某些腸道感染和長期藥物副作用。

Q2: 如何有效預防腹瀉?

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避免已知的食物觸發因子,以及攝取健康均衡的飲食。

Q3: 腹瀉何時應就醫?

如果腹瀉持續超過三天,伴有高燒、持續嘔吐或嚴重脫水症狀,應立即尋求醫療幫助。

Q4: 有哪些藥物可能引起腹瀉?

抗生素、某些酸性藥物和鐵劑都可能引起腹瀉。

Q5: 腹瀉和飲食有什麼關聯?

油膩食物、過多的咖啡因或酒精、乳糖以及其他食物不耐都可能引起腹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