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慌症是什麼感覺? 恐慌症如何克服?

恐慌症,一種常見的焦慮障礙,影響眾多人的心理健康與日常生活。本文探討恐慌症的生理和心理影響,介紹其主要症狀、成因、與治療方法,並提供實用的生活管理建議,以及如何有效應對和減輕恐慌發作。目的在於提高公眾對於恐慌症的認知,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並促進對於精神健康問題的社會認知和接納。

摘要

主題 內容
恐慌症症狀 極度恐懼、心跳加速、喘息、失控感
成因分析 遺傳、生物化學失衡、環境壓力
處理方法 藥物治療、心理治療、生活調整
生活管理 避免刺激物、規律作息、放鬆練習
預防措施 增強身心健康、建立支持網絡
社會意義 提升對精神健康的認知與接納
研究展望 深入探討影響因素,改進治療方法

恐慌症是什麼感覺?

面對恐慌症的襲擊,患者的心理和生理可能會經歷一連串劇烈的反應。這種不尋常的慌張情緒,常在沒有明顯預兆的情況下降臨,讓人措手不及。在這種極度不安中,患者甚至會產生一種被困住或無法逃脫的恐慌,這種恐慌可能進一步引發生理上的變化,如疾速心跳、痛苦的胸痛,彷彿有一股無形的重壓正在擠壓胸腔。

患者在恐慌發作中還會經歷類似失去控制的噩夢。他們可能會深感疑惑,不知何故彷彿突然失去了與現實世界的連結,感到自己被圍困在自己的恐懼感中。氣短、喘息,甚至有窒息的感覺不時出現,每次呼吸都像是在與看不見的壓力做鬥爭。對於患者來說,這種痛苦的體驗彷彿是絕望地試圖從水底冒出氣泡求生。

與此同時,患者的四肢可能會失去溫度,變得冰冷,並伴隨著不安的發抖,就像是全身的細胞都在感受著一股無法名狀的寒意。頭暈目眩也是常見的症狀,讓人感覺好像隨時會暈倒,這種晃動不定的感覺也因此增添了更多的焦慮。這一連串的生理變化,結合了患者主觀上的感受,包括一種近乎死亡的恐懼,偶爾還伴隨有脫實感或人格解體的經歷,這是一種感覺自己好像不再是身體的主人,或是自己的思想與外在行為不再同步的狀態。

鮮少有人能夠明確預告恐慌發作的來臨,其發生的時間和地點往往是不可預測的,有時甚至在睡夢中也可能遭遇這種不期而至的心理攻擊。這不僅對患者造成了極大的困擾,而且在症狀發生時,他們可能失去正常社交活動的能力,極度的恐慌更可能限制了他們的日常生活,造成工作、學習甚至社交的重大障礙。長期受困於恐慌症的患者,往往需要尋求專業的心理輔導或醫學治療,以減輕其症狀並提高生活質量。

恐慌症如何克服?

面對恐慌症,日常生活中可採取一些積極的生活管理與心理調適策略來降低發作的頻率與強度。這包括了規律的生活作息,確保充分的睡眠,避免過度工作壓力,同時也要注意飲食上的調整,減少攝入高咖啡因飲料如咖啡、茶,以及其他能刺激交感神經而導致身體緊張的食物,例如糖分過多的零食或是過於辛辣的食品。

除了以上的生活習慣調整,還可進行一些放鬆技巧的訓練,如深呼吸與正念冥想。每日安排一定時段,進行深度腹式呼吸,可以有助於緩解身心的緊張,透過意識地專注於自己的呼吸,有助於轉移對於恐懼情緒的注意力,從而減少害怕的感覺。在準備就寢前進行深度呼吸,還可以幫助改善睡眠品質。

有系統的放鬆肌肉訓練,如「緊縮、放鬆」練習,也可有效舒緩身體的緊張狀態。這種方法通過先將身體各部位肌肉緊縮,持續一小段時間後再放鬆,透過這種緊縮和放鬆的對比,讓身體學會如何進入一種更放鬆的狀態。

同時,參與輔導或心理治療也對於恐慌症的克服有著顯著的幫助。認知行為治療是一種有效的心理治療方法,它透過改變患者對於特定恐慌觸發事物的認知模式,以及學習應對技巧,來降低恐慌發作的概率。這種治療通常需要在專業心理醫師的指導下進行,透過持續的練習與輔導,逐步改善症狀。

此外,增強社交支持網絡,與家人、朋友或是參加支持團體,可以獲得情感上的支持與鼓勵。在他人的理解與支持下,患者會更有信心面對及管理他們的恐慌症狀。敘述治療的過程與情感,並聽取他人的經驗分享,這亦能夠提供實際的心理抗壓能力並減輕孤獨感。

最終,視個案需要,醫師可能會建議使用藥物治療來輔助以上方法,特別是在症狀較為嚴重的情況下。醫師可能會開立鎮定劑、抗憂鬱藥物或是其他適合的藥物幫助患者緩解症狀,但應注意長期使用藥物可能伴隨副作用,必須在醫療專業的監督下使用。

恐慌症多久才會好?

治癒恐慌症的過程因人而異,症狀消退的速度也同樣多種多樣。病患在經歷一陣恐慌發作時,常有強烈的恐懼感,宛如生命即將結束,但實際上這種狀態並不會致命。雖然如此,如果患者未能及時接受專業治療,持續的恐慌發作可能會引發憂鬱症狀,影響日常生活與心理健康。

針對恐慌症的療法主要包括藥物治療與心理治療相結合。藥物治療主要是通過抗憂鬱藥物或抗焦慮藥物來緩和患者的症狀,這些藥物的作用通常在服用後數週內開始顯現。而心理治療,尤其是認知行為治療,則旨在幫助患者重新評估和改變其對於某些觸發憂慮的思考方式。透過這種治療,患者學會了如何應對和管理恐慌發作,以及如何避免過度的擔憂和恐慌。

整體而言,從開始接受治療到症狀明顯改善,通常需要多達幾個月的時間。對大多數患者而言,療程建議為8到12個月,但這並非固定的。有些患者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來復原,而其他人則可能在更短的時間內表現出積極的進展。重要的是,療程應該根據每個患者的個別需要進行調整。

除了藥物和心理治療,臨床實踐中還常採用放鬆技巧、應對策略訓練,以及生活方式的調整來輔助治療。這些策略不僅幫助患者在發作時減輕症狀,同時也有助於減少未來發作的可能性。而在一些案例中,結合運動、營養補充及優化睡眠習慣等自我護理措施,也被證實對恢復過程有所幫助。

最終,恐慌症的治療和復原是一個循序漸進且需要個人承諾的過程。在資深醫療專業人員的指導下,結合恰當的治療計畫、耐心以及持續的自我關懷,多數患者能夠有效地控制症狀,逐步恢復至正常生活。

怎麼安慰恐慌症的人?

當你的朋友或親人遭受恐慌症的折磨時,透過你細膩且具同理心的安慰,對方能感受到支持與關懷。在陪伴他們的過程中,請記住這幾點實用建議。

首先,保持耐心與理解至關重要。避免說出類似「放鬆點,沒事的」或是「不要想太多」這樣可能無意中貶低對方感受的話語。相反地,嘗試認真聆聽他們的經歷,表達出「我在這裡陪伴你」或「我知道這很難,但我相信你能度過」的信息。肯定他們的感受,允許他們表達恐懼和不安,而不是試圖迅速解決問題。

除此之外,提供一個安靜舒適的環境,有助於緩解他們的焦慮感。你可以輕聲細語,放些輕柔的音樂,或一起進行深呼吸練習,這些都可能對減輕對方焦慮症狀有所幫助。

另外,瞭解恐慌症的成因和症狀,能讓你對於他們的狀況有更深刻的理解。恐慌症是由多種因素造成的,包括遺傳、生理變化、壓力事件或是心理創傷等。了解這些背景資訊將有助於你更加合宜的給予支援。

向他們展示你願意陪伴他們一同尋求專業的幫助,無論是心理治療、醫療諮詢或是參加支持小組。讓他們知道尋求幫助是一種勇敢的行為,這並不意味著脆弱。

此外,你可以一起探索各種緩解焦慮的技巧,例如正念冥想、瑜伽或運動這些有助於放鬆的活動。教導他們一些基本的自我放鬆技巧,像是肌肉放鬆練習或是正念練習,這有助於他們在感覺到壓力上升時能自我調節。

最後,照顧好自己同樣重要。在支持患有恐慌症的親友時,你可能會感覺到壓力。確保你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放鬆和充電,這樣才能繼續提供穩定的支持。分享你的感受並設定界限,保護自己不受到過度的情感負荷。記得,只有處於良好狀態的自己,才能更好地幫助他人。

恐慌症會自己好嗎?

恐慌症患者的病情演變極為個人化,因為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包括遺傳、生物化學機制、環境因素及個人心理狀態等。因此,在未接受任何專業幹預的情況下,恐慌症的自然病程有可能呈現周期性波動,即症狀可能會有所減輕,然後再次惡化。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經歷自我緩解的階段,這些症狀仍可能在壓力增加或遇到特定的觸發因素時突然加劇。此外,恐慌發作的無預警性質本身就是一額外壓力源,這可能導致患者處於持續的恐慌懼怕狀態中,進而加重病況。

而根據臨床研究,透過心理治療,特別是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BT),可以顯著改善恐慌症的症狀。CBT著重於識別和改變對恐慌症狀的負面思想及行為模式,並透過暴露治療(exposure therapy)來幫助患者面對和管理引起恐慌的情境。

此外,藥物治療也被認為是有效控制恐慌症的途徑,尤其是選擇性血清素再攝取抑制劑(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 SSRIs)已被證實能有效減少恐慌發作的頻率和強度。

另一個值得探討的治療方式是正念冥想,它有助於降低焦慮和壓力,進而可能對減緩恐慌症狀有所幫助。通過培養當下的意識,患者學會更好地處理和接納不適的情緒及體驗,減少了對症狀的恐懼和焦慮感。

集結這些治療手段,恐慌症患者的復原情況往往令人鼓舞。正如提到的數據,絕大多數經過系統性治療的患者能夠實現症狀的大幅改善,甚至恢復到日常生活無礙的程度。但這需要患者持續地與醫師合作,並且可能需要長期或不定期的治療來維持症狀的控制和生活質量的提升。

恐慌症不能吃什麼?

在喝酒,經常酗酒也是可能加劇焦慮症狀的不良習慣。酒精初期可能讓人放鬆,但長期而言,酒精可能會中斷正常的神經傳導過程,導致焦慮症狀的加重。

此外,加工食品和快餐由於含有大量的添加劑和防腐劑,可能會對某些人造成身體的壓力反應,這種壓力反應有時可能會被誤認為是焦慮。同理,含高果糖玉米糖漿的食物也可能導致血糖水平波動,這種波動可以觸發或加劇焦慮症狀。

除了上述述及的食物以外,刺激性飲料如能量飲料通常含有大量咖啡因和其他刺激性成分,這些成分也是焦慮患者應該避免攝入的。能量飲料可能會突然增加心跳速率和血壓,引發或惡化焦慮感。

對於飲食和焦慮的關係,有些研究也指出,麩質對一些人可能會造成敏感反應。雖然麩質不會直接導致焦慮,但如果個體對麩質或其他食物有過敏反應,這種不適可能間接加劇焦慮情緒。

因此,恐慌症或焦慮患者,在飲食上應謹慎選擇,儘可能避免或減少上述提及的食物及飲料的攝入量。同時,增加攝取豐富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食物,如新鮮蔬菜和水果,以及確保適量的蛋白質攝入,這對維持身體的平衡和減緩焦慮狀況都是有幫助的。

恐慌症是精神疾病嗎?

確實,恐慌症(Panic Disorder)被正式認定為一種精神疾病,這是在1980年代美國精神醫學會將其納入《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三版(DSM-Ⅲ)時開始的。作為焦慮性障礙的一種,恐慌症的診斷涉及到患者突然之間感到極度恐慌及焦慮的情緒反應,這些反應是突發性的,成為了該疾病的顯著特徵。

隨著時間進展,對恐慌症的理解也在進化。到了《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四版(DSM-IV),對於恐慌症的診斷標準更為明確。要診斷出一次恐慌發作(Panic Attack),患者必須在極短的時間內(通常在10分鐘之內)經歷至少4項出於以下13項症狀:

1. 心跳加速、心悸。

2. 出汗。

3. 手腳顫抖。

4. 呼吸急促。

5. 窒息的感覺。

6. 胸痛或胸部不適。

7. 惡心或腹部不適。

8. 頭暈、昏眩,或有失去平衡感。

9. 出現解離症狀,如對自己或周遭事物的陌生感、不真實感。

10. 對失去自控的恐懼。

11. 對死亡的恐懼。

12. 熱潮紅或寒顫。

13. 麻木或刺痛的感覺。

這些症狀會突然出現,且不是由於藥物、藥物戒斷或其他醫學疾病所導致。患者可能會擔心未來會再發作,或擔心發作結果可能致險,比如導致公共場所的恐慌,從而進一步引發了行為的避免,影響日常生活。在一些患者當中,恐慌症可能伴隨有所謂的「預期性焦慮」(anticipatory anxiety),即病人擔憂並焦慮積累來自於對未來恐慌發作的預期。

此外,在更進一步的研究和臨床經驗累積之後,《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再次更新了恐慌症的診斷標準,以更好地反映患者的病情並指導臨床診斷。該手冊的修訂有助於精確識別疾病,並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療方案。從這些修訂可以看出,精神健康領域是一個不斷發展和深化理解的領域,而專業機構如美國精神醫學會則是在這一進程中起著引領作用。

恐慌症要看哪一科?

當面臨恐慌症的困擾時,選擇就診科別對病情的診斷與治療至關重要。恐慌症的患者經常首先出現在急診室,主訴呼吸急促、胸痛,或是心跳加速,這可能使醫生首先想到的是心臟問題,因此很可能會被轉介至心臟科進行一系列的心臟功能檢查。在心臟疾病被排除之後,患者可能會被建議轉診至精神科,專業精神科醫生將進行進一步的評估和治療。

另一常見情況是,患者可能會因為身體不適,如頭暈、乏力等症狀,先行約見家庭醫學科或神經內科醫生。這些症狀有時與恐慌症相關,但患者及初診的醫生可能未能立即識別出精神健康問題的潛在因素。

關於恐慌症的藥物治療,SSRI(選擇性血清素再攝取抑制劑)類藥物通常為治療的首選,其可以調節腦內神經遞質的不平衡,提供病人穩定情緒和減輕恐慌發作的效果。在發作期間,醫生可能會短期使用苯二氮䓬類藥物如阿普唑侖或氯硝西泮來快速緩解嚴重的急性症狀。然而,由於苯二氮䓬類藥物具有成癮性,一旦穩定應停止使用,以免造成長期依賴。

此外,恐慌症的病患也能透過非藥物治療方式獲得幫助。認知行為治療(CBT)是一個廣為應用的幹預方法,它著眼於改變病患的思想模式和行為反應,教導他們如何面對和控制恐慌發作的焦慮情緒。除此之外,腹式呼吸訓練、進行放鬆練習如瑜伽和冥想,以及參加支持性的團體治療,都能在長期的自我管理中起到積極的作用。

總體來說,恐慌症的治療需要多科合作,以及藥物和非藥物治療手段的有機結合,才能達到病患症狀的有效控制和生活品質的提升。與此同時,患者本人及家人的教育和支持也不可或缺的一環,這有助於病人更好地認識疾病、減少汙名化,並鼓勵積極治療與恢復。

恐慌症可以搭飛機嗎?

對於患有恐慌症的旅客,進行空中旅行確實可能帶來挑戰。機艙封閉的空間、飛行高度、氣壓變化及經常發生的輕微亂流,都有潛力觸發病狀。加之對飛行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緊急情況的擔憂,都足以導致恐慌發作。

在打算乘坐航班之前,應該與你的醫生進行詳細的討論,諮詢關於飛行的安全性以及必要的預防措施。某些情況下,醫生可能會開具抗焦慮藥物或提供心理行為治療,助你在飛行期間保持鎮定。藥物治療不僅包括抗焦慮藥,也可能配合鎮靜劑,以減輕發作時的壓力反應。

此外,練習放鬆技巧如深呼吸、正念冥想或進行肌肉放鬆練習,對於控制恐慌症狀也大有裨益。這些技巧可在飛行期間隨時運用,有助於減緩不適感。認知行為療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BT)同樣被證實對於管理恐慌發作有正面效果。

當然,在飛行中如果出現嚴重的恐慌發作,必須儘速通知機組人員。航空公司一般都有應對旅客緊急醫療情況的標準操作流程。機組人員受過急救培訓,能夠在專業醫療人員到達前提供初步的援助。

此外,通常建議患有恐慌症的乘客選擇靠窗座位,以便能夠看到外面的景色,分散注意力,進一步降低因封閉空間感而可能引發的不安感。

在實際搭機時,記得隨身攜帶處方藥物,確保在長時間的飛行過程中有足夠的藥物供應。如果個人狀況不適合獨自搭機,應該考慮找一位可靠的朋友或家人陪同,以備不時之需。同行者可以在緊急情況下為你提供心理和情感支持,協助你穩定情緒,並協助你與機組人員溝通。

結合以上措施,患有恐慌症的旅客可以更有自信地面對空中旅行,減少因恐慌症而帶來的種種不便,使飛行變成一次平穩而安心的體驗。

恐慌症缺少什麼?

恐慌症患者往往在生理上可能會缺乏某些營養素,這些營養素不足可能會影響神經傳導及心理狀態,加劇焦慮與恐慌的情緒。研究指出,積極補充特定的營養素可以對抗恐慌症狀,其中包含了:

首先,維生素D不足與多種心理問題有關,包含了焦慮、抑鬱以及恐慌症。維生素D的主要來源是陽光,透過皮膚自然合成,但在日照不足或室內活動時間較長的情況下容易導致缺乏。因此除了增加戶外活動,吸收日光生成維生素D外,也可以透過食物補充,例如:蕈菇類是少數含維生素D的植物來源,魚類如鮭魚,以及雞蛋中的蛋黃也是優質來源。

其次,鈣質與神經傳導息息相關,缺鈣可能導致情緒不穩定及增加焦慮感。適量攝取奶製品如低脂牛奶、乳酪,以及綠色蔬菜如羽衣甘藍和小白菜可補充鈣質。

再者,鎂元素對於緩解壓力及改善睡眠品質有明顯效果,同時也有助於減輕恐慌發作。常被忽略的是,全穀類食物、堅果如杏仁、南瓜子,以及深綠色蔬菜中含有豐富的鎂。

此外,色胺酸是合成血清素(一種改善情緒的神經遞質)的必要胺基酸,攝取含色胺酸豐富的食物如火雞肉、香蕉、奶製品和種籽類,有助於提升血清素水平,進而穩定情緒,減少恐慌症狀。

維生素B群對於神經系統的健康尤其重要。B群維生素的複合作用可以幫助維持神經健康、支持能量新陳代謝,並且減輕壓力。雞肉、牛肉、全穀類、堅果、種子、蔬菜和水果都是良好的B群維生素來源。

最後,OMEGA-3脂肪酸是大腦健康與情緒調節不可或缺的。多吃富含OMEGA-3的食物,如鮭魚、鯡魚、亞麻籽油和胡桃有助於改善心理健康。

總體來說,恐慌症患者在平日飲食中應注意維生素D、鈣、鎂、色胺酸、維生素B群和OMEGA-3脂肪酸的攝取,均衡飲食結合適當的生活方式改變,可能有助於緩解症狀,提升生活品質。然而,若症狀嚴重,仍應尋求專業醫療人員的幫助並進行適當的醫學治療和心理諮詢。

恐慌症常見嗎?

恐慌症是一種廣泛影響人群的精神疾病,其特色在於反覆無預警的恐慌發作,這些發作是突發的極度恐懼感,伴隨著身體症狀,如心跳加速、出汗、顫抖或者呼吸急促。患者常因為擔心發作的再次出現和其無法控制的特性,而感受到強烈的持續不安或恐懼。

全球範圍內,恐慌症的終身盛行率在不同的研究中有所變化,但通常認為大約介於1.5%至4%之間。特別是在二十多歲的年輕成人中更為常見,這個年齡段人們通常面臨著較大的生活壓力和變化,這些壓力和變化可能會觸發或加重恐慌症的發作。

有關病因,目前學界傾向於一種生物心理社會模型,即認為恐慌症是由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在生理層面,有研究指出家族遺傳可能在其中扮演一定的角色。家族史中有恐慌症或其他焦慮症的成員,可能增加個體發展恐慌症的風險。除了遺傳因素,腦內神經遞質的不平衡,尤其是血清素和去甲腎上腺素的調節異常,也被認為與恐慌症發作有關。

另外,研究亦顯示種族背景可能對患病風險有一定影響。然而,這種差異可能同時受文化、環境和生活經歷的影響。性別差異也是一項明顯的統計特點,女性患者的比例是男性的兩倍。這一性別分布可能與生物學差異、社會角色壓力以及男女對於情緒表達方式差異的文化期望有關。

除此之外,心理因素同樣在恐慌症的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與焦慮相關的人格特質、過往的創傷經歷、壓力管理技巧的缺乏,甚至某些認知模式,如對身體症狀的過度關注和放大,都可能增加恐慌發作的風險。社會環境因素,例如家庭和職場環境的壓力,也被廣泛認為與恐慌症的觸發有很大關聯。

瞭解恐慌症的多維度因素,有助於針對不同個體提供更精確的預防和治療策略。而積極的心理治療、藥物治療以及患者教育和社會支持,都是目前治療恐慌症時的主要方法。

恐慌症需要吃藥嗎?

關於是否需要藥物治療恐慌症,這取決於個別病人的臨床症狀、生活影響程度以及患者與醫師之間的詳細討論。若醫師認為藥物治療對於病人的症狀控制有所幫助,則可能會推薦病人進行藥物治療。

恐慌症患者在未發作時服用的常見藥物包括抗抑鬱藥物,如選擇性血清素再攝取抑制劑(SSRIs)或血清素-去甲腎上腺素重攝取抑制劑(SNRIs),這些藥物能夠調節大腦中的神經傳導物質,減少恐慌發作的發生。然而,這些藥物通常需要數週的時間來發揮效用,並且在初期可能會有一些副作用,如噁心、頭痛或睡眠困擾。

為了應對即將來臨的恐慌發作,患者也可能需要服用如苯二氮類藥物(例如氯硝西泮或阿普唑侖)來獲得快速的症狀緩解。這些短效鎮定藥物能快速降低焦慮感,控制劇烈的恐慌症狀。儘管這類藥物見效快速,但也存在成癮性和讓身體產生耐受性的風險,因此應該在醫師的嚴格指導下使用。

除了藥物治療外,認知行為治療(CBT)也被認為是有效的非藥物治療方法,它通過改變患者對關於其恐慌症狀的認知和行為反應來產生療效。在某些情況下,結合藥物治療與心理治療可能會獲得更佳的療效。

針對恐慌症的治療和管理,患者應與精神科醫師密切合作,根據個人的反應和需求來調整治療計劃。此外,生活方式的改變,如增加身體活動量、保持規律的睡眠、改善飲食習慣以及學習放鬆技巧,同樣對於恐慌症的治療有所幫助。最重要的是,病人不應自我調節藥物,應遵循醫師的專業建議,安全有效地控制恐慌症狀。

總結

本文全面探討了恐慌症的症狀、成因、治療和生活管理方法。恐慌症的處理不僅需要醫療幹預,更需要社會的整體支持和個人的生活調整。有效的治療結合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配合適當的生活管理,能顯著改善患者的症狀和生活質量。同時,社會對於精神健康問題的正確認知和積極接納,對於減少患者的心理負擔、提高治療效果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常見問題

Q1: 恐慌症需要長期服藥嗎?

根據個體情況,持續的藥物治療可能有助於控制症狀,但需配合醫師指導。

Q2: 恐慌症和焦慮症有什麼不同?

焦慮症是更廣泛的概念,恐慌症是其下的一種,具備突發的極度恐慌攻擊特點。

Q3: 恐慌症可以完全治癒嗎?

部分患者可透過治療達到症狀完全控制,但需個別化評估。

Q4: 生活方式的改變能對恐慌症有幫助嗎?

規律的生活、適度運動和良好睡眠有助於降低發作頻率和強度。

Q5: 恐慌症患者應該如何避免觸發因素?

增加對觸發因素的認識,避免已知的觸發源,並學習有效的應對策略。